開學初期,每個老師都忙得像陀螺。想象一下,離下班還有約半個小時,辦公室的同事忙得熱火朝天,連水都來不及喝一口的時候,你卻在自己的辦公桌前捧著春天的第一杯奶茶,不時地吸上一口,想著晚上吃什么,是不是特別愜意?
想要過上這樣的生活,必須做到兩個字——“高效”。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工具對于提升效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互聯網時代各類軟件在實際使用時效率高低有天壤之別,找對工具,善用工具,能幫我們節(jié)省大量時間。
PART.01
班級管理類
不少班主任調侃自己是班級24小時的“貼心管家”,要想從班級瑣事中脫困而出,必須分開工作與生活,還真得借力專業(yè)的班級管理工具。
PART.02
學科教學類
學科教師雖然不像班主任雜事那么多,但學科教學的壓力也不小,有的數學老師需要帶雙班,有的需要教語文、科學、道德與法治和勞動等多門課程,巧用工具提升效率也非常有必要。
PART.03
信息處理類
信息時代,每個人都面臨著被各類信息淹沒的風險,在搜集和處理信息的途中因效率過低而瀕臨崩潰的教師不在少數。
當然,除了五花八門、功能各異的軟件,裁紙刀、擴音器、置物架、收納盒、桌面迷你垃圾桶等“硬件”在合適的情境下也有獨特用處。
教師常用的各類工具一直在優(yōu)化和更新,花費好幾天也不一定能一一例舉,而且不同工具在不同應用場景中的使用價值也不一樣,更會受教師個人使用習慣、年齡或地區(qū)等因素的影響。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過度依賴工具,有慢慢變成純粹“教育技術主義者”的風險,久而久之難免背離教育初衷,喪失教育工作者原有的敏感與溫度。
如某些智能評語生成軟件看似能輕松搞定學生的期末評價,表面上讓教師在期末最繁忙的時候減輕了負擔,但這些所謂的“萬能評語”或“AI智能評語”缺乏靈魂,并不能與學生一學期的成長軌跡完美契合,喪失了評語的正向引導和激勵價值。若被一些有相關教育背景或心思敏銳的家長察覺,免不了引起一場不必要的家校矛盾,教師本人的專業(yè)形象也勢必一落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