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的暑假悠然到來,在這兩個月的假期里,孩子們離開學校的管束和老師的教育,就如同脫韁的野馬,很容易隨心所欲地玩,甚至沉浸在手機游戲的世界里,這個時候,家庭教育是孩子唯一的韁繩,家長如何教育孩子顯得尤其重要。
我們知道,電子產品之所以那么吸引孩子,是因為孩子在玩游戲過程中能體會到簡單放松、不害怕出錯、敢于嘗試;同時游戲讓孩子自己選擇,讓孩子有掌控感;在游戲中及時回饋和及時肯定孩子,讓孩子擁有價值感、成就感;另外在虛擬世界里,伙伴們陪伴一起玩游戲,孩子感覺有歸屬感。
這些體驗都是高度吸引孩子的地方,如果在暑期里,在家庭與父母相處中,孩子也能體會到這些放松快樂、掌控感、價值感、成就感、歸屬感的話,那么游戲就不是孩子唯一依賴的精神養(yǎng)料了,孩子在約定之內也會玩玩游戲,但是不會沉溺其中。
那在暑假里,家長如何做,才能防止孩子沉溺于手機游戲,過一個有意義的暑假呢?
建議一:與孩子一起制定科學合理的暑期規(guī)劃
在暑假里如果任由孩子玩耍,沒有規(guī)劃和安排,孩子會很茫然,沒有目標,同時家長管理孩子也沒有抓手,孩子已經(jīng)養(yǎng)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很快也會被破壞,開學的時候又要從頭培養(yǎng)。
家長應該和孩子一起商量討論,制定一個科學合理的暑假計劃,如下規(guī)劃內容可供參考:
暑假作業(yè)時間、作業(yè)量、作業(yè)內容等
課外閱讀時間、閱讀量、閱讀書目等
伙伴玩耍、看電視、玩游戲的時間等
興趣班的時間、運動項目安排等
出游計劃、家務勞動、走親訪友的計劃等等
在制定規(guī)劃時有幾個注意點:
(一)規(guī)劃不是家長的硬性規(guī)定,家長協(xié)助孩子,一起商量討論制定。
孩子是規(guī)劃的主人翁,孩子全程參與整個規(guī)劃過程,家長協(xié)助完成。
這樣做的目的:
1.培養(yǎng)孩子的自主性。孩子感覺這個規(guī)劃是自己的制定出來,孩子就擁有了掌控感,就會自動自發(fā)去做。而不是事事都要依靠家長和老師的安排,一旦沒有旁人的規(guī)劃和約束,就失去了方向。
2.培養(yǎng)孩子做事計劃在先的好習慣。讓孩子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計劃地進行,而不是漫無目的,毫無章法地去做,讓孩子養(yǎng)成計劃性和條理性的好習慣,這樣做起事來,就會感到心中有數(shù)、有安全感和確定感。
3.培養(yǎng)孩子責任感,讓孩子對自己的規(guī)劃有執(zhí)行責任,有完成的義務。言必行,行必果,這樣有了成果,就會體會到成就感,沒有責任感,談不上成就感。
這些方面都要提前規(guī)劃好,讓孩子心理有底,有計劃性做事情。
(二)規(guī)劃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可行性。
如果計劃太過繁瑣和嚴密,一天24小時都計劃到,事事精確到每一分鐘,孩子實際很難做到,并不具有可操作性,可行性不高,反而容易將規(guī)劃棄之一邊,不再執(zhí)行,形同虛設。
建議暑期規(guī)劃具有靈活性,考慮實際情況會有變化,規(guī)劃可以適當調整。太多死板和僵化的規(guī)劃,反而不利于執(zhí)行。
(三)暑期規(guī)劃中,內容要豐富和全面。
不僅要有對學習方面的規(guī)劃,還有娛樂規(guī)劃、游玩規(guī)劃、走親訪友規(guī)劃。讓孩子覺得:暑期規(guī)劃不是單純地完成父母的任務,是暑假生活的總體規(guī)劃,學習和玩同等重要,這樣孩子覺得自己被尊重,也會重視暑期規(guī)劃,真正用心地規(guī)劃自己的暑期生活。
建議二:做高質量的陪伴的爸媽
所謂高質量的陪伴是指心在,不是指人一定要在場。
暑期,家長與孩子有更多的交流和溝通的機會,這個時候,如何陪伴孩子顯得尤為重要。陪得好,不僅融洽親子關系,孩子在暑期也能有成長和提高,如果陪不好,會陪得雞飛狗跳,孩子發(fā)展也會受到阻礙。那要怎么陪呢?
(一)及時回應和及時肯定孩子
1. 及時回應孩子
孩子在家里,完成的事情,提出的需求,父母要給以及時的回應和反饋。例如:我看到你做了兩份作業(yè),你今天過得很開心等等,你很想找小朋友們玩,媽媽知道你的想法,你看哪個時間對你最合適?
及時回應孩子,就可以讓孩子擁有存在感、價值感、被尊重感的感覺。
2.及時肯定孩子
當孩子無論做什么事情,作為父母都可以找到可以肯定的地方。肯定孩子的品質(專注、踏實、善良、照顧別人、樂于助人等等)
孩子的能力(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等等)
孩子做事的動機(某個事情可能做得不妥,但是背后的動機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家長善于發(fā)現(xiàn)。)
例如:孩子看電視、玩游戲,目不轉睛。可以肯定孩子專注認真;
可以詢問孩子對其中哪些感興趣?某個情節(jié)、某個人物、某個畫面等等,可以肯定孩子發(fā)現(xiàn)美好的事物,追求真善美的品質。
可以詢問孩子從中收獲到哪些?然后肯定孩子的分析能力、表達能力等等。及時肯定孩子,孩子從眼里看到自己各種擅長的方面,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和價值感。
(二)分享而不教導
家長分享自己的經(jīng)歷感悟、社會見聞,同時家長也以尊重的態(tài)度地聽取孩子分享的想法和感受,與孩子相互探討和交流思想和觀點,家長在分享過程中,不去要求孩子、教導孩子向自己學習。例如:你看我當年吃了多少苦,你現(xiàn)在條件這么好,你應該怎樣怎樣做……
一旦教導孩子,孩子的心門就關閉了,作為家長就無從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家長與孩子之間就像隔了一堵墻。
(三)關愛而不干涉
每個父母都非常愛自己的孩子,但是不能以愛的名義,把自己需求強加給孩子。
例如:家長認為孩子呆在家里最安全,就拒絕孩子出去玩耍。
例如:家長認為孩子應該跟成績好的好玩,不應該跟成績差的同學玩。
這些做法看似愛孩子,其實是愛自己所愛,或許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通常是父母內心的擔心和焦慮放在孩子身上。把自己的需求強加給孩子,這樣就干涉了孩子,孩子通常會感到很煩惱又很無奈。給孩子關愛,首先要了解孩子真正需求,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給TA所愛,孩子就能感受到你的關愛。
(四)尊重而不放縱
保證暑期制定的總體規(guī)劃之下,要尊重孩子對具體細節(jié)安排。
例1:先寫作業(yè),再玩,還是先玩一會再寫作業(yè)。這個可以尊重孩子的安排。
例2:孩子先看哪一本課外書等等,選擇哪類朋友玩等。
例3:我玩什么游戲,如何玩?把積木搭成什么樣子等等。
尊重孩子是指把孩子當成平等的人格來尊重,而不是允許孩子所有的行為。
尊重孩子,并不是不管不問,任由孩子自作主張,提前是有大的原則作指引,暑期規(guī)劃作指導的。
例1:暑假作業(yè)是必須要完成的。
例2:手機游戲可以玩,但是需要遵守約定的規(guī)則,規(guī)則之內,可以放松地玩。
(五)堅定而不粗暴
當孩子做了違反原則的事情的時候,作為家長需要溫和而堅定地態(tài)度予以制止。家長為孩子把控邊界,不但不會傷害親子關系,反而讓孩子清楚地知道在規(guī)則以內做事情,是可以的,是安全的,超越界限做事,是不被允許的,是有風險的,從而孩子的內心安全感就增加了。
例1:孩子通宵達旦地玩游戲,這個傷害了身體,又違反了原則。
如果父母把他打罵一頓,孩子受傷,事后又來哄孩子,這樣會讓孩子覺得很矛盾,不知道這個行為到底是否妥當,以至于這個行為周而復始下去。
最好的方式,用溫和的態(tài)度,堅定地語氣告訴孩子:“這樣做傷害身體,破壞作息制度,爸媽為此很擔心,也是堅決不允許的。”然后按約定執(zhí)行。
建議三: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
很多家長在暑期有意識地利用2個月時間培養(yǎng)孩子閱讀習慣、作息習慣、學習習慣等等良好的行為習慣。
日本教育家福澤諭吉也曾說過:“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
養(yǎng)成一個好習慣,需要21天的堅持,而破壞一個習慣,只需要片刻的放縱。
在培養(yǎng)習慣的過程中,重點不是開始,而是持續(xù)的過程。
如何讓一個良好的行為變成習慣呢?
第一:引發(fā)孩子培養(yǎng)好習慣的動機。
在培養(yǎng)習慣前,先跟孩子分享養(yǎng)成這個習慣帶給孩子種種好處。例如閱讀:會讓孩子從書中感受知識和樂趣,知古通今,拓展眼界,增加樂趣,豐富精神生活等等。
第二:在培養(yǎng)習慣過程中要營造良好的感受。
培養(yǎng)習慣過程中,讓孩子從這件事情當中感受到興趣、快樂價值感和成就感,孩子便愿意持續(xù)去做。
所以家長在培養(yǎng)習慣過程中,少催促,多吸引;少批評,多肯定;少逼迫,多鼓勵。
第三:理解孩子在堅持中的遇到的困難,解決困難、持續(xù)地支持孩子。
當孩子面對一個新的行為習慣時,起初都是信心滿滿,興致盎然,但是干著干著,就開始懈怠了,不想做了,甚至想放棄了,那這個時候怎么辦呢?
家長需要看到孩子面臨的困難,理解確認這些困難,同時協(xié)助孩子解決這些困難,繼續(xù)朝著目標,將這個良好的行為習慣堅持下去。
例1:孩子暑期練字,練著練著不想干了。
首先家長要關切地詢問,不想練的原因,孩子可能說:“手都寫酸了,實在不想寫了。”
家長需要先理解這份困難:
可以說:“看來,我們小手肌肉力量不足,長時間一個姿勢寫,確實容易疲勞,這樣情況下,還要堅持下去,對我們來說確實很困難。我們現(xiàn)在來看看如何解決手酸的困難呢?”
孩子:“我寫一半先停下來,歇歇,做做別的作業(yè),再來寫下面的一半。
家長:“這是個好方法,可以嘗試。”
父母應該推動孩子按規(guī)劃執(zhí)行,遇到問題,及時解決,培養(yǎng)孩子形成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