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時人事日相催
冬至陽生春又來
“至”有極致的意思
冰益壯,地始坼
隆冬時節(jié)到了
這一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
是一年里黑夜最長的一天
“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自冬至開始
我們正式進入“數(shù)九”天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各地有不同版本的“九九歌”
但都生動形象地記錄著
冬至到來年春分的物候變化
你知道冬至這天有哪些習俗嗎?
冬至這天吃餃子,
是為了紀念誰?
......
冬至這天吃餃子,是為了紀念誰
我們知道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屈原,
你知道冬至吃餃子
是為了紀念誰嗎?
故事還得從醫(yī)師張仲景說起。
他是南陽稂東人,
著作有《傷寒雜病論》,
集醫(yī)家之大成,
被歷代醫(yī)者奉為經(jīng)典。
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
訪病施藥,
大堂行醫(yī),
后毅然辭官回鄉(xiāng),
為鄉(xiāng)鄰治病。
其返鄉(xiāng)之時,
正是冬季,
他看到白河兩岸鄉(xiāng)親面黃肌瘦,
饑寒交迫,
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
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yī)棚,
支起大鍋,
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
醫(yī)治凍瘡。
他把羊肉、辣椒和
一些驅寒藥材
放在鍋里熬煮,
然后將羊肉、
藥物撈出來切碎,
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
煮熟后,
分給來求藥的人
每人兩只“嬌耳”、
一大碗肉湯。
人們吃了“嬌耳”,
喝了“祛寒湯”,
渾身暖和,
兩耳發(fā)熱,
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
包成食物,
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
原來是不忘“醫(yī)圣”張仲景
“祛寒嬌耳湯”之恩。
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
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冬至有啥天文意義?
現(xiàn)代天文科學測定,
冬至這天,
太陽運行至黃經(jīng)270°(冬至點),
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
到達一年的最南端,
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
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
因此,
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
一年中白晝最短,
黑夜最長的一日,
并且越往北白晝越短,
黑夜越長。
冬至是一年里太陽
最偏南的一天,
是太陽南行的極致。
在北極圈以北,
這一天太陽整日
都在地平線之下,
成為北半球一年中
極夜范圍最廣的一天。
對北半球各地而言,
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陽高度
最低的一日。
就北京市區(qū)來說,
冬至這天白晝
僅有9小時20分,
而正午太陽高度
也僅有26°42'。
冬至這天,
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少,
比南半球少了約50%。
冬至過后,
夜空星象則完全換成冬季星空,
并且從今天起開始“進九”。
而此時的南半球正值酷熱的盛夏。
值得注意的是,
在冬至前后,
地球位于近日點附近,
運行的速度稍快,
這造成了在一年中
太陽在南半球的時間
比在北半球約短8天,
因此北半球的冬季
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